首页>茶油价格>壮族、侗族、瑶族的饮食习惯八大瑶系指哪些?

壮族、侗族、瑶族的饮食习惯八大瑶系指哪些?

来源:www.jschilin.com   时间:2024-08-24 12:15   点击:49   编辑:niming   手机版

壮族的饮食

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,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,即在中、晚餐之间加一小餐。早、中餐比较简单,一般吃稀饭,晚餐为正餐,多吃干饭,菜肴也较为丰富。大米、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,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。

日常蔬菜有青菜、瓜苗、瓜叶、京白菜(大白菜)、小白菜、油菜、芥菜、生菜、芹菜、菠菜、芥蓝、蕹菜、萝卜、苦麻菜,甚至豆叶、红薯叶、南瓜苗、南瓜花、豌豆苗也可以为菜。以水煮最为常见,也有腌菜的习惯,腌成酸菜、酸笋、咸萝卜、大头菜等。快出锅时加入猪油、食盐、葱花。

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,如猪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鸡、鸭、鹅等,有些地区不吃狗肉,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。猪肉也是整块先煮,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,回锅加调料即成。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、鸭、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,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,可以保持菜的鲜味。

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、昆虫,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,利用三七花、叶、根、须做菜很有特色。壮族还擅长烤、炸、炖、腌、卤成熟法,嗜酒,口味辣麻偏酸,喜食酥香菜品。主要特色菜有:辣血旺、火把肉、壮家烧鸭、盐风肝、脆熘蜂儿、五香豆虫、油炸沙虫、皮肝糁、子姜野兔肉、白炒三七花田鸡、岜夯鸡等。

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、红薯酒和木薯酒,度数都不太高,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,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,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,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。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,留在嘴里的鸡杂、猪肝则慢慢咀嚼,既可解酒,又可当菜。

典型食品: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,主要有:马脚杆,鱼生,烤乳猪,花糯米饭、宁明壮粽,状元柴把,白切狗肉,壮家酥鸡,清炖破脸狗,龙泵三夹。

侗族饮食

侗族饮食均以大米为主粮,人们犹喜糯食。亲友来访,常以糯食相赠;婚嫁吉日礼品多为糯米所作,节庆的粽子、糍粑无不以糯米为本。南部地区山坡多,田地远,糯米饭既便携带,且不易馊,很多村寨以糯米为主粮。糯米分红糯,黑糯、白糯、长须糯、秃壳糯、旱地糯、香禾糯等类,同类又分不同品种。其中香禾糯是糯中之王,有一家蒸饭全寨香的赞誉。糯饭的食用,因其粘性大,不便以碗盛食,须得洗手干净,捏饭成团,正中史料中以手搏饭的记载。食用时,亦与食馍不用碗而以手抓同一道理。

苞谷、小米、高梁等作物亦是侗家人的辅助粮食,随着与汉族的交往,还引进了小麦,荞子、马铃薯等粮食作物。

侗族男性多会饮酒,主要在于应付仪礼、节日、祭祀、社交往来方面。每当客人到来或节庆喜宴,总闻酒歌飘香,使人闻之心醉。

侗家人的饮食餐次为一日三餐,早餐约上午十点;中餐为下午两点左右;晚餐晚上九时前后。与汉人杂居的村寨晚餐较为早些。

侗族特殊食品有扁米、油茶、酸食、烧鱼、紫血肉、牛瘪肉等。油茶是侗族家常食品,平时来客,也以油茶相待,特别是妇女相互往来,常聚一处食油茶。油茶的制作过程称为打油茶。打油茶先发荫米,即把糯饭晒干,将荫米放入茶油锅内炸为米花,再炒花生、黄豆,然后将粘米入锅炒焦,即放茶叶入锅拌和,倒入适量的温水,加盐煮沸为茶汁。以少许葱花、菠菜、茼蒿等着料放于碗中冲以茶汁,将米花及花生,黄豆等物一齐拌入碗中即可食用。

酸汤 有坛制品和桶制品之分。坛制的酸食有酸汤、虾酱、盐菜、槽辣等等。酸汤是以淘米水存于坛内放置火边酿制而成,主要用以煮鱼虾、蔬菜等。犹以酸汤鱼为佳。

虾酱 是将生虾子与干辣面拌合舂碎,并加米粉、豆粉、生姜末、桔皮、盐巴搅匀存于坛中备用。食用时以油煎熟,或用以炖汤,其味至香。

酉奄鱼和酉奄肉 酉奄鱼的制作是将鱼剖腹,去掉内脏,撒以盐粉,将糯米饭和辣椒粉加水拌之成糟,与鱼一同放入木桶之中,桶底垫糟,糟上放鱼,鱼上加糟,上盖阔叶、草圈,并以岩石重压,然后灌以清水复面,使之与空气隔绝,一年后即可取出食用。有久酉奄达一二十年者,视为珍品。制作酉奄肉是将肉切成薄片,制法与酉奄鱼相同,但酉奄肉品种较多,如酉奄猪肉、酉奄鸟肉等等。居住在山野的侗族人家对冬季过境的各种鸟类,捕获甚多,以致有些人家食之不尽,将其存于桶中制成酉奄菜,其中鹌鹑味道最佳。

烧鱼 是侗家喜食的一种菜肴。烧烤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于暗火上烘烤,以内脏烤透,色黄不焦为佳;再是置于茅草之中烧炙,待草烧尽,鱼亦透熟。以草烧鱼,有芳草清香。烧鱼食法有三:一是以蘸食,即以烤辣椒捣碎,加葱蒜、芫荽等着料拌成辣酱,以烧鱼蘸其辣酱拌食和酸汤拌食。辣酱烧鱼是将烧熟的鱼捣碎拌入上法所制的辣酱中即成;酸汤拌鱼是以芋头酸汤和辣椒面以及葱蒜、芫荽、折耳根等作料与捣碎的鱼拌匀食用。

紫血肉 是将瘦肉烧八九成熟,拌以糟血和辣椒粉、芫荽、葱蒜等作料制作,紫血肉不但味美,且有清肺防病的作用。

牛瘪肉 是取牛胃里的未消化的草汁合瘦肉加作料于锅内炒熟即成。牛瘪肉吸收百草溶剂,具有药效作用。这两种菜肴,不仅是部分侗家的嗜食,也是侗乡定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桌上佳肴。

瑶族的饮食

瑶族服饰丰富多采,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。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、蓝土布制作,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,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,一般束腰带,南丹县“白裤瑶”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;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,以带束腰,下着长裤、短裙或百褶裙,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,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,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,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。妇女头饰式样繁多,风格别致,常戴耳环、手镯、银牌等银饰,乘上彩色丝带,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,重量达1斤左右,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、未婚妇女、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。

饮食:瑶族饮食以大米、玉米、红薯、芋头为主,部分地区盛行“打油茶”,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“鸟酢”、“兽肉酢”,并作为待客上品,有的则腌制熏猪肉、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。

居住:瑶族住房为竹木材料,一般一栋三间,长方形,也有的建成干栏式楼房,多依山建造,聚族而居。

婚俗:瑶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,利用节日庆典、集会和农闲走村窜寨,通过对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,互赠信物,自主婚姻;也有的须经父母同意,请媒说合,方可成婚。瑶族招婿现象较为普遍,一般不与族外通婚,随着经济发展,与外界交往逐渐密切,族外婚也开始增多。

丧葬:农村瑶族丧葬以土葬为主,有部分地区和支系实行火葬、崖葬、挂葬。

禁忌:妇女生产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;婚嫁日期不能选在父母的忌日;男女对歌时不能坐在同一张凳子;在妇女前 不能说粗口;堂屋内不许吐痰;男人忌讳坐在碗橱前面。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,忌讳“姐夫”、“妹夫”等称呼

瑶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,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、生活环境、历史遭遇、卫生条件、生活方式、生产发展水平、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,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。

壮族饮食习惯

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,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,即在中、晚餐之间加一小餐。早、中餐比较简单,一般吃稀饭,晚餐为正餐,多吃干饭,菜肴也较为丰富。大米、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,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。

日常蔬菜有瓜苗、瓜叶、京白菜(大白菜)、小白菜、油菜、芥菜、生菜、芹菜、菠菜、芥蓝、蕹菜、萝卜、苦麻菜,甚至豆叶、红薯叶、南瓜苗、南瓜花、豌豆苗也可以为菜。以水煮最为常见,也有腌菜的习惯,腌成酸菜、酸笋、咸萝卜、大头菜等。快出锅时加入猪油、食盐。

壮族对禽畜肉不禁吃,如猪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鸡、鸭、鹅等,有些地区不吃狗肉,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。猪肉是整块先煮,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,回锅加调料即成。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、鸭、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,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,可以保持菜的鲜味。

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、昆虫。壮族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,利用三七花、叶、根、须做菜很有特色。擅长烤、炸、炖、腌、卤成熟法,嗜酒,口味辣麻偏酸,喜食酥香菜品。主要特色菜有:辣血旺、火把肉、壮家烧鸭、盐风肝、脆熘蜂儿、五香豆虫、油炸沙虫、皮肝糁、子姜野兔肉、白炒三七花田鸡、岜夯鸡等。

侗族饮食习惯

四餐之中中间两餐为正餐,以米饭为主食,一般在平坝地区的侗族吃鱼米饭,山区的侗族鲎食糯米。糯米性粘,多用来做成粽子、糍粑、糯米饭团。既能抗饿,又便于携带,而且不易变馊,倍受侗族喜爱。侗族地区的糯米很多,有红糯、黑糯、白糯、长须糯、秃壳糯、旱地糯和香米糯等7、8种,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,有“一家蒸饭,全寨飘香”之誉。侗族日常蔬菜十分丰富,除鲜食南瓜、苦瓜、韭菜外,大部分腌成酸菜。如:酸黄瓜、酸萝卜、酸刀豆、酸蕨菜等。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。不仅有酸汤,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、酸肉、酸鱼、酸鸡、酸鸭等。

瑶族饮食习惯

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、大米、红薯等为主。日常菜肴有黄豆、饭豆、南瓜、辣椒和家禽家畜等。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“鸟盆”捕捉候鸟,腌制为酢,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。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“打油茶”,即以油炒茶叶煎汤,佐以生姜、辣椒、食盐调味,趁势冲泡炒米、炒豆、米花之类同饮,具有特殊的风味。瑶族住房有竹舍、木屋、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。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,中为厅堂,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,后部为卧室,屋前屋后,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。

瑶族支系按“支系——分支——小支”的规划进行划分,大致分为四大支系16个分支39个小支,瑶族四大支系:勉瑶、布努瑶、拉珈瑶、平地瑶。

居家习俗

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“茅寮”,四壁用小木条扎成,俗称“千个柱头下地”。上盖杉皮或茅草。有少量木板房,多为一栋三间,名曰“三间堂”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,俗名“披杉”。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、厕所;西间作伙房、洗澡间。瑶族习惯洗热水澡,不论寒暑,每日一次。另有一种“吊楼”式木板房,一半在平地上,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,上面居人,下面放东西,俗称“瑶家吊脚楼”。现在,“茅寮”式房屋逐渐减少。

丘陵地区的瑶族,住房多砖木结构,上盖青瓦、二层窗户形式的“三间堂”楼房。楼上虽有窗户,较矮,不住人,用作储存室。中堂开大门,两侧有侧门。

生产习俗

进入大山区的瑶族,当时因地广人稀,实行插标占地,刀耕火种,“种了这山种那山”。后随着人口增多,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,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,为了生计,被迫借土耕种。借土的条件:“种树还山”。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,播种作物时,要为“山主”种上林木;在护理作物时,要结合护理林木,待林木成长,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,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“山主”,再到别处借土耕种。造林,习惯“插条”和林粮间作。

粮食作物以玉米、红薯、旱禾、小米、乔麦、山芋为主,间种油桐、棕片、茶叶、药材等,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。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、斧头,辅以竹木工具。运输主要*人力背、挑。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。劳动形式,以户为单位,男女同劳动,需要请帮工时,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,都得去帮助。垦植大片山场,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,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。

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。主要是打野猪,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,就集体进行围猎,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。围猎时1~2人带猎犬觅踪,其余人守卡。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,也可分得一份。个人捕猎,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。

婚恋习俗

婚前交友 历来,瑶家青年男女,交友恋爱,比较自由。在生产劳动,赶圩作客,节日聚会中,多以歌声为媒介,表达爱恋之情。一经双方同意,即可互相往来,父母不加干涉。这种行为,男方称为“交客姑”,女方称为“带后生”。到正式结婚时,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,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(糖食及梳妆用品),送给女友,名曰“拿篮子”。女方备一包袱,内装云头鞋、带子等,作为回赠,叫做“丢包袱”。

在大山区,盘、赵两姓可同姓通婚,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。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,民国时期,稍有松动。解放后,民族交往日多,团结融洽,通婚之禁,基本放开。

婚姻形式 主要是“赘婿”(即招郎),瑶语叫“纠千”。男到女家落户,通常要写“赘书”,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、子女承祀、财产继承等条款。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,按女家排辈,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。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,一种叫“两边走”,男方仍用原来姓名,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,所生子女,第一个随母姓,第二个承父姓,以此类推;另一种叫“明招暗讨”,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,弟妹年小,家里无劳力,一旦上述条件改变,男则携妇归家,所生子女随父姓。女嫁男家的,主要在平地瑶中,妻保持原姓,子女随父姓。

结婚仪式 男到女家入赘的,婚事由女家*办,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,女家鼓乐半路相迎,晚间举行拜堂仪式,并遍接亲友(有的不请自来),“坐歌堂”通宵达旦。女到男家的,出嫁前,女家“坐歌堂”,出嫁日,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,然后,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,举行拜堂仪式,接受亲友祝贺。

离婚与再嫁(赘) 岭东高山瑶,妇女地位较高,婚后双方共同劳动,如感情不合,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。一般请村寨老人“喝茶”,提出离婚原因,经调解无效,就“判”离婚。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,一刀劈为两半,各执一半,相背而行,就此分手。入赘男子,如违反“赘书”条约,女即可“休夫”,财产全部归女方。寡妇再嫁不受限制,但严禁兄终弟继、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。解放后,瑶族人民按“婚姻法”规定办理手续。

哭嫁 姑娘出嫁前,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,来家聚会,连续两晚,头晚茶点相待,夜晚设酒宴。宴后齐集堂屋,唱“女歌”、道私情或笑语逗乐,“坐歌堂”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“哭嫁”,亲友赠送“红包”。

打新郎 婚后三日,新郎回门到岳家,女方村中妇女,相约而至,争打新郎,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。有的村寨,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,新郎到岳家拜年,村中青年男女,敲锣打鼓(有时还要耍龙舞狮),向新郎祝贺,新郎则回赠“红包”,这也叫打新郎。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“喜彩”钱,否则,便不罢休,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。

丧葬习俗

瑶族都实行土葬,老人垂危时,便为之梳头、淋浴、穿寿衣,亲属守侯“送终”。死后移置厅堂(男左女右),全家举哀,子女前往亲友报哀,择吉安葬。停柩一般三天,请师公做“道场”。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“开路”。死者若是师公,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,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,法事完后才入棺。

出殡时,师公只引送到门口,由孝男或孝女,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。高山瑶不讲究什么“风水”宝地,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,选上一地,即行安葬。

现在,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,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。

壮族、侗族、瑶族的饮食习惯

提起壮族、侗族、瑶族,它们在饮食习惯上既有相似之处,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差异,这与它们不同的地域文化、自然环境和历史传承息息相关。

壮族的饮食之道

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,他们的饮食习惯以米饭、玉米和芋头为主食。这些农作物产于稻田和山地间,是壮族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粮食。肉类方面,壮族喜爱食用猪肉、牛肉、羊肉和鸡肉。

壮族在烹饪手法上讲究原汁原味,保留食材的鲜美。代表性美食有壮族酸、血肠、油茶等。壮族酸是由玉米或大米制成,酸爽开胃,是许多壮族家庭日常不可或缺的佐餐妙品。血肠以猪血为主要原料,加入肉沫、香料等填入猪肠内,蒸制或烤制而成,风味独特。油茶则是用茶籽油炒制而成,带有浓郁的茶香,既可作为主食食用,也可佐餐。

侗族的美食天地

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、广西等地,他们以米饭为主食,辅以玉米、山芋等杂粮。肉类偏爱猪肉、牛肉和羊肉,其中酸肉和腌鱼是侗族料理的特色菜肴。

酸肉是用猪肉或牛肉腌制而成,味道酸辣开胃,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的必备佳肴。腌鱼则是用新鲜的鱼洗净后,放入盐水或酸菜坛中腌制数月,风味咸酸,口感独特。除此之外,侗族还擅长制作各种米制品,如糍粑、糯米饭等,香糯可口。

瑶族的饮食特色

瑶族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少数民族,主要分布在湖南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他们的饮食习惯以米饭、玉米为主食,肉类主要有猪肉、牛肉和山野禽类。在调味品的使用上,瑶族偏爱酸味,用酸笋、酸菜来调味,口味酸爽。

瑶族擅长制作各种腌制食品,如酸鱼、酸肉等,保存时间较长,便于携带。其中,瑶山猪脚酸更是瑶族一道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,其酸辣开胃,回味无穷。瑶族还喜欢食用野菜和山珍野味,如蕨菜、香椿、竹笋等,为他们的饮食增添了独特的风味。

八大瑶系指哪些?

瑶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,主要分为八大瑶系,分别是:

山子瑶

过山瑶

布努瑶

红瑶

花瑶

白瑶

青瑶

盘瑶

八大瑶系分布在不同的地区,在语言、习俗、服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,但在饮食习惯上基本保持一致。

壮族、侗族、瑶族的饮食习惯

中华大地民族众多,饮食习惯也丰富多彩。壮族、侗族和瑶族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,他们的饮食习惯既有相似之处,也有各自独特的特点。

壮族饮食

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,饮食以米饭为主,也喜食玉米、薯类和豆制品。佐餐以酸笋、酸菜、辣椒等为主,喜吃腊肉、香肠等腌制食品。壮族特色菜肴有五色糯米饭、竹筒饭、酸醋猪脚等。

侗族饮食

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、湖南、广西等地,饮食以酸辣为主。主食与壮族相似,以大米、玉米等为主。侗族酸菜闻名遐迩,是侗族饮食中的重要调味品。侗族特色菜肴有酸菜鱼、酸肉汤、油茶粑粑等。

瑶族饮食

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、贵州、湖南等地,饮食习惯因地区而异。瑶族以大米、玉米为食,喜食酸辣。瑶族特色菜肴有长毛狗肉、油茶、瑶家扣肉等。

八大瑶系

瑶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,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八大瑶系:

盘瑶:主要分布在广西东部山区。

布努瑶: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。

红瑶:主要分布在湖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
花瑶:主要分布在湖南、江西、广东等地。

山子瑶:主要分布在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白瑶:主要分布在广西大瑶山一带。

黑瑶:主要分布在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
过山瑶:主要分布在广西龙胜、三江等地。

八大瑶系分布范围广泛,饮食习惯也略有不同。但瑶族饮食以酸辣为主,喜食糯米饭、玉米粑粑、酸腌菜等。瑶族特色菜肴有长毛狗肉、油茶、瑶家扣肉等。

以上是对壮族、侗族、瑶族饮食习惯和八大瑶系的简要介绍。这些民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,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
感觉不错,赞哦! (0)
下次努力,加油! (0)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
评论
    共 0 条评论
本站所发布的全部内容源于互联网搬运,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学习和文献参考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!
如果有侵权之处请第—时间联系我们删除。敬请谅解!qq:2850716282@qq.com
山茶油 开运手机网页版在线使用入口
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特别鸣谢